
1994年启动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虽起步晚于中国30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但凭借30年来持续的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后来居上,2016年跃居中国经开区综合考评第一并蝉联至今。曾经历园区开发公司四任总裁的园区“四朝元老”吴多深告诉《联合早报》 ,园区30年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推进产业转型,以务实态度赢得中外企业信赖,如三星、英飞凌等入驻,曾是中国半导体企业聚集之地。为吸引外资,园区大力完善配套设施,1996年开办第一家国际学校。今年9月中国宣布允许外资在八城市设独资医院,而新加坡人开设的新宁诊所17年前就进入苏州,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诊所。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工业园区新型领域产业
四年前,提供机器视觉解决方案的新加坡企业今明视觉(JM Vistec)入驻苏州工业园区。公司执行董事吴友仁介绍,其所在的国际科技园五期,主要聚集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领域企业。今明视觉早在2005年便在苏州设立了分公司,然而直到2020年,在中新集团(CSSD)的介绍下,才正式入驻园区,并获得了园区 “领军人才计划” 的资助。这项计划助力公司聘请了更多的研发和行销人员,使中国团队规模从15人扩充至25人。
吴友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业务占公司整体营收的比例超过30%,市场规模仅次于新加坡。随着公司搬入园区后扩张速度加快,他预计在一两年后,中国将成为公司的最大市场。他说道:“搬进园区让我们接触到了更多潜在客户和人才,扫除了许多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同时,吴友仁也注意到,近年来园区企业升级换代速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被新兴产业公司所取代。“除了把外国公司引进中国,园区也把更多中国公司带到海外,从‘进口模式’切换到了‘出口模式’。”
为帮助更多新加坡深度科技起步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挖掘机遇,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于 2020年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企业合作中心。迄今为止,该中心已协助37家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新科研企业中心主任陈泉成展望,中心未来三到五年将持续聚焦生命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两大领域,推动新加坡与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创走廊”的建设,促成更多的联合。
陈泉成受访时指出,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新中两国政府间的首个旗舰项目,与新加坡有近30年的友好经贸合作关系与互动机制,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此外,园区凭借完善的产业链、政策支持、丰富的人才资源并聚集了众多科研合作平台,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创新氛围。陈泉成分析,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升级阶段,占中国企业比率九成的中小型企业将需要技术升级来适应新的国内及国际市场需求。“这为新加坡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发展契机,通过与中国企业的联合创新,不仅助力其技术升级,也能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